[内容]:全文(共2页)
王阳明认为,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完美的圣人, 每个人都是上天的杰作。
可惜的是, 很多人不相信自己, 白白让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埋没掉了。
王阳明的心学, 就是告诉我们, 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 怎么通过实践来磨炼心境, 提升自己的心性, 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在明朝, 科举考试那可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
王阳明从小就聪明过人, 他爹又是状元, 大家对他期望很高, 觉得他肯定能一举高中。
结果, 他落榜了。 当时很多人替他惋惜, 北京城里的达官贵人都跑来安慰他, 连宰相李西涯都来了。
李宰相觉得王阳明肯定压力山大, 就开玩笑说:“你这次没考上没事, 下次肯定能中状元, 你就写一篇《来科状元赋》吧。” 王阳明提笔就写, 写完后大家连连称赞:“真是天才!”
可就是这个天才, 第二次科举又失败了。 这要是换成别人, 估计早就崩溃了。
可王阳明呢, 放榜的时候, 依然气定神闲地站在那里看榜。
当时有个也落榜的考生, 觉得没脸见人, 看到王阳明这么淡定, 就忍不住问:“你考得怎么样?”
王阳明说:“榜上没我的名字。” 那人又问:“那你还这么淡定, 一点都不觉得丢人啊?”
王阳明安慰他说:“别人觉得落榜很丢人, 我觉得因为落榜而动心才丢人。”
这句话贯穿了王阳明的一生。 他说, 心学入门的第一课, 就是不动心。
体会到心的力量的王阳明, 后来在官场上遇到了一次大麻烦。 他因为得罪了太监刘瑾, 被贬到贵州龙场驿当驿丞。
在去龙场的路上, 他历经千辛万苦, 好不容易才到达目的地。 可是, 这三年时间, 也让王阳明对心的力量有了更深的领悟。
刚到龙场的时候, 王阳明感到心灰意冷, 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了, 只有对生死的执念还放不下。
于是, 他一边克服生活上的困难, 一边研读圣贤的道理。 他经常问自己:“如果是圣人遇到这种情况, 会怎么做呢?”
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思考, 终于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 他突然明白了:“原来圣人的道理, 就在我的心里, 以前向外寻求, 真是错的!”
顿悟之后, 王阳明相继提出了知行合一、 心即理、 致良知等心学学说。
1519年, 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 江西的宁王朱宸濠造反了。 得到消息后, 王阳明果断地起兵平叛。
平叛之后, 王阳明因为功劳太大, 反而遭人嫉妒, 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 还被人诬告谋反。
正常人遇到这种情况, 肯定会觉得委屈和愤怒。 可王阳明却能从容面对。
经历过这些变故, 他更加坚信: “良知这东西, 真是能让人忘记忧愁、 超越生死。 圣人的道理, 其实就是良知的体现。”
他在给学生的信里说: “我最近信奉‘致良知’这三个字, 觉得真是圣人留下来的宝贝。
以前我还有些怀疑, 现在经历的事情多了, 才发现良知太重要了。 它就像船上的舵一样, 就算遇到风浪, 只要舵在手, 就不会有危险。”
面对诽谤和指责, 怎么修行自己的内心呢? 怎么保持情绪稳定呢?
王阳明选择用平和的心态去接受, 而不去逃避或反击。 他把这些负面信息, 当作是磨练自己的力量。
现在的人, 好像都被外物所奴役, 心随着外物而动。 钱越来越多, 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其实, 我们的心并没有那么脆弱。 只是在追逐外物的过程中, 我们迷失了自己。 王阳明的心学, 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很有启发。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人们有了钱还想要更多的钱, 有了权还想要更大的权。 对房子、 车子、 美
下页.余下全文
(第1/2页/1690字/47阅)
第页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