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筷子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筷子可能是由人们利用自然界中的竹子或木材制成的,用于夹取食物,尤其是热食,以避免烫伤手指。
最早期的筷子
筷子的早期形态和用途
• 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箸(筷子的古称)已作为我们祖先的进食用具。例如,1999年在江苏龙虬庄遗址出土的42件骨箸,为6600年至55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之物。此外,陕西临潼姜寨(6400年至6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7000年)等遗址的出土物,也证明了筷子的早期使用。
青铜筷子
• 商周时期: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商代青铜箸的出现,表明筷子在商周时期已经较为普遍。《韩非子·喻老》中提到“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说明商朝末期的纣王已经使用象牙筷子。
筷子名称的演变
• 先秦时期:筷子在先秦时期称为“梜”。《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说明筷子最初是用来夹羹中的菜。
• 秦汉时期:筷子被称为“箸”。《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
筷子的基本知识
• 隋唐时期:筷子被称为“筋”。
• 宋代:筷子开始被称为“筷子”。由于“箸”与“住”谐音,有“停滞不前”的意思,不符合人们祈望兴旺发达的民族心理,觉得不吉利,特别是坐船的时候,更是避讳。因此,人们反其意而改称为“快”,加上“竹”字头,便成为“筷子”。
• 明清时期:筷子的名称在民间广泛流传,士大夫阶层也开始使用“筷子”这一称呼。
玉筷子
筷子的传播和影响
• 中国境内:筷子在先秦时期已经在中国境内广泛使用,并逐渐成为主要的进食工具。到了宋代,筷子独步餐桌,除了流食以外,全部都用筷子夹起入口。
• 周边国家:筷子的使用习惯随着儒家文化的传播,逐渐影响了周边国家。筷子文化圈包括越南、韩国、朝鲜、日本等国家。这些国家的筷子使用习俗皆由中国传入。
精美的黄金筷子
筷子的材质演变
• 早期:最早的筷子多由竹子或木材制成。
•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筷子。
• 商朝晚期和周朝:出现了象牙和青铜制成的筷子。
• 南北朝时期:有帝王把金丝镶嵌红木箸赏赐给百官。
• 唐代:筷子的类型更加多样,有金筷子、玉筷子等。
象牙筷子
筷子的文化意义
筷子不仅是进食工具,还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 祭祀:筷子在祭祀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 婚礼:筷子在婚礼中也有特殊用途。
• 保健:筷子可用于保健。
• 防身:筷子还可以用作防身工具。
• 发簪:筷子可用作发簪。
• 乐器:筷子可以当作击打乐器。
• 度量衡:筷子还可以用作度量衡工具。

筷子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不断演变的社会需求。从简单的竹木筷子到精美的金银筷子,筷子不仅是一种实用的餐具,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