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全文(共2页)
1935年5月24日晚,先遣司令部紧张地为第二天强渡做准备工作。随先遣队行动的红一军团组织部长肖华带领红一团的群工干部和宣传队员们踏着雨后泥泞,在安顺场里里外外走家串户。通过宣传动员找船工帮助摆渡。当地群众因长期受到刘文辉部的种种剥削压迫,早就对刘军不满,特别是这次要烧房子,群众更加愤恨。红军宣传员一去动员,就有二十多个船工积极报名,愿帮红军撑船渡河。船工们情绪激昂,纷纷响应,而且还联络了更多船工,后来给红军撑船的船工有77人之多。
红军向群众宣传动员
由于河面有三百多米宽,水流急,旋涡多,既不能泅渡,也无法架桥,唯一可用的就只有夺来的那只木船。但用这只船渡河也有很大困难,因为敌人在对岸渡口驻有一个营,在岸边峭壁几十米高处修筑有工事,俯视着整个河面。离北岸渡口下游不远的安靖坝,还有敌团部在那里,如果双方接上火,他们即可火速调兵增援。这种形势对红军强渡,是一次严峻考验。先遣队的首长们,充分地估计到强渡可能遇到的情况,经反复研究,制定出一个周密而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强渡,必须组织一支极其精悍的奋勇队,乘坐那只小船穿过激流,冲上岸去夺取敌人的工事。同时还必须在南岸组织强大的火力支援,掩护奋勇队的行动,严密封锁河对岸安靖坝余味儒团主力向北岸渡口增援。
飞跃天险
25日清晨,团长杨得志把挑选强渡人员的任务交给一营营长孙继先。组织奋勇队的消息在各连队传开了,战士们一下子围住了孙继先,争先恐后地报名,孙继先再怎么解释也不行。杨得志回忆了当时的动人情景:“营长问我怎么办?我又是高兴又是焦急,高兴的是我们的战士个个勇敢,焦急的是这样下去会拖延时间。因此我决定集中一个单位去。”孙继先就从二连报名的战士中选出17名勇士。这些勇士每人配带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手枪、五至六个手榴弹,由连长熊尚林担任队长。
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
当日上午9时,部队整装集合,萧华作了战斗动员,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线指挥,红一团团长杨得志、一营营长孙继先也战斗在前列,部队中呈现出一片激动人心的场面。由于船太少,一次载不下17人,加之船工要求多去几个,红军指挥部决定分两次强渡,第一船由熊尚林带领,为加强领导,第二船派营长孙继先负责。
“战斗开始!”杨得志一声令下。“轰轰”,红一军团炮兵营长赵章成的两发炮弹在敌人的碉堡上爆炸了,其中“第一发炮弹打在敌人的工事上,没死的敌人拔腿就跑”。“哒!哒哒!”,16挺轻重机枪同时向敌人扫射。特别是一营机枪排长李德才打得尤为出色,打得敌人死的死、伤的伤。
熊尚林等九9名勇士上了船,由当地船工帅士高等8人摆渡,在嘹亮的军号声和口号声中,劈波破浪,飞箭似地向河心驶去。敌人也集中火力向小船射击,一发炮弹打在船边,掀起冲天水柱,浪花飞溅,船上的人衣服打湿了。
突击队快要接近岸边时,二百多敌人跃出工事,开始反冲锋。这时,南岸司号员惊呆了,情况非常危急,萧华挺起胸膛,亲自吹起军号。刘伯承立即命令开炮,炮兵两发炮弹,把敌人的碉堡轰塌了。
趁敌人火力减弱,小船又向对岸冲去,驶过中流,战士们个个抱着奋勇杀敌的决心,准备着冲锋。船快拢岸时,据船工帅士高回忆:船快拢岸时,“本来我们是想把船靠在对面尖石包(北岸渡口地名)好躲过敌人的火力,但水流很急,船刚一进去就擦着礁石,‘砰!’的一声,大家都以为船碰烂了,幸好没有碰烂,但已被冲到桃子湾了。这时,从船上跳下4个船工,拼命用背顶着船,另外4个在船上用力地撑,船才靠了岸。”
9名勇士跳上岸,在熊尚林率领下向山脚冲去。敌人慌了手脚,乱扔手榴弹,9名勇士利用山崖死角为隐蔽,敌人
下页.余下全文
(第1/2页/2690字/160阅)
第页
前往